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访问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牢记嘱托真抓实干 勇担使命书写新篇

  编者按:7月11日,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会上,11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保护、产业“四地”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纪学习教育等重点内容,结合研究领域,进行研讨交流。现将交流材料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

青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赵新全

  今年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海大学牢记嘱托,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始终以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为己任,以服务青海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历史使命,实干笃行,取得新成就。

  近年来,青海大学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机制、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产-生态功能双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研发相关监测和保护创新技术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草耦合-三生协同”草地多功能协同提升模式。构建3个修复关键技术和1个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开辟了高寒、高强度干扰矿区生态修复的先河。集成藏羊“良种-良法-良料”综合配套以及藏羊母羊“两年三产或三年五产”的常年均衡生产技术体系,破解了草地畜牧业生产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为高寒退化草地生态恢复、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以“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针对青藏高原面临水资源变化与安全风险问题,开展寒区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安全研究,提出水资源安全应对策略;围绕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科技需求,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构建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模式,实现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科学问题,以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功能提升研究,实现高原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发布草地生态环境变化蓝皮书,三江源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功能变化蓝皮书,彰显青海生态保护成效。

不断提升清洁能源产业含新量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青海省经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费杜秋

  当前,全省上下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目标,以共建机制为平台,聚焦关键问题,从源、网、荷、储四端协同发力,全力推动高地建设行稳致远。全省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1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3%,新能源装机突破38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9%,占比均居全国首位,集中式光伏装机容量居全国第2位。清洁能源已成为我省最具前景、最具潜力、最具带动力的新质生产力。

  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依然存在电源结构错配、网源时空错配、生产消纳错配、储能周期错配、价值价格错配等问题。我们要聚焦加快构建“五位一体”能源高质量发展格局,高效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建立“水火风光储”多元互补的支撑电源体系。深挖黄河水电调节能力,加快在建水电投产,争取茨哈峡、尔多等水电站和前期谋划的火电项目建设投产,推动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为全国同类型地区电力清洁转型作出青海示范。开展重力、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试点,推动储能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效,加快推动绿氢制造示范应用,聚力打造“中国氢海”。

  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引导企业购买绿证、使用绿电,鼓励大型企业开展用能清洁替代,逐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绿电消费责任,探索建立“绿电+”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园区开展低碳改造,推广“能源+”融合发展模式。

  以绿色算力塑造竞争新优势。探索大数据产业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数据中心负荷侧光伏储能建设,并纳入峰谷分时电价管理,力促企业用电价格持续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争创青海“国家算电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抢占“算电融合”制高点。

  开展清洁能源关键技术攻坚。推进储能、消纳等基础技术攻关,积极引进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算力中心和绿色储能标准。聚焦协同运行技术和运行策略,组织开展储能成本疏导机制、中小抽水蓄能机组灵活调节等课题研究及应用试点。

切实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文斌兴

  一、深刻认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意涵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青海,每一次都对青海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考察青海,为青海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坚强保证。第二次考察青海,为青海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此次考察青海,为青海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赋予了新的使命。

  二、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夯实民生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青海,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海发展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青海社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青海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扎扎实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地见效,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一是稳定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二是提质扩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统筹协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四是改革创新,健康青海建设迈上新台阶。五是协同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聚力民生大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成果惠及全省各族群众。一是问需于民,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牧民增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四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五是扛牢政治责任,优质安全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以学纪知纪明纪促进遵纪守纪执纪 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梁 静

  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党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地方考察都围绕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目前正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要真抓实学、善始善终,以学纪知纪明纪促进遵纪守纪执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立意深远、语重心长,饱含着对青海的殷殷嘱托、殷切期望,为全省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学纪知纪明纪促进遵纪守纪执纪”的重要要求,就要准确悟深悟透背后的深意和用意,搞清楚“学纪知纪明纪”与“遵纪守纪执纪”的逻辑关系,深刻领悟学纪知纪明纪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遵纪守纪执纪的实践要求,深入推动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以如履薄冰的清醒持续推进全面从严、一严到底,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深化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案促改,推动党员干部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将纪律和规矩意识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将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的能力和本领,将“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落到实处。用好党纪学习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以学纪知纪明纪促进遵纪守纪执纪,以严守纪律规矩的行动自觉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最大限度凝聚起全省上下“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合力。推动建立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同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结合起来,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抢抓机遇、实干为要”贯穿始终,不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使党纪学习教育每项措施都转化为促进中心工作的有效举措。

牢记职责使命 担当实干笃行 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王建萍

  2024年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从青海省情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为青海工作把脉定向,指路引航。青海盐湖人倍感振奋、倍增信心。“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要求既蕴含着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法论,也蕴含着将青海置于全国格局下长足发展的辩证法。作为盐湖科技创新“主力军”,研究所讲政治、强忠诚、促担当,认真思考“如何干”和“干得好”。

  在贯通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上下功夫。围绕“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积极作为。参与起草《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及行动方案》,编制《科技引领和支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纲要》等。牵头建设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展盐湖产业调研,绘制青海盐湖全产业链流程图和技术路线图,围绕盐湖产业发展十大关键科学问题及“卡脖子”技术清单,发挥建制化优势,重组研究组群,靶向发力,聚力攻关。

  在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上见真章。围绕“高质量发展”定向发力。通过项目引导,助力低品位资源开发利用、盐湖关键元素高效分离、盐湖化工产品精深加工、盐湖核心设备国产化研发等。通过需求牵引,探索盐湖资源与新能源耦合发展路径,开展绿色清洁能源、盐湖基储能材料等支撑技术研究,助力清洁能源高地建设。

  在深刻领会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责任上出成效。生态安全是一切安全的基础,生态优先是资源开发活动的前置原则。布局盐湖区生态、水资源安全、资源环境承载力、光伏/锂电废旧材料回收利用等任务,统筹处理好科技创新和盐湖区生态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守好青海“绿水青山”提供科技支撑。

  面对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任务,盐湖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青海,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新青海精神,勇攀盐湖科技创新制高点,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注入盐湖智慧,贡献盐湖科技力量。

以生态保护为基石 构筑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新路径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薛华菊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应以生态保护为基石,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国际生态旅游创新路径,共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繁荣局面。

  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生态旅游发展根基。构建“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前提,以供给侧的绿色生产为基础,以需求侧的生态消费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理念与实践体系,将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样板地、生态价值转化的示范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样本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标杆地。突出生态特色,提升旅游供给要素。打造国家公园特色生态旅游产品,明确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特许经营模式、活动范围、社区参与等内容,强化生态旅游线路、景区、廊道、服务体系的生态本色。设计开发环青海湖国际生态旅游线路,联合四川、陕西、甘肃、新疆、西藏等省区共建国际生态旅游大环线。以打造世界级产品、提供世界级服务、培育世界级产业、获得世界级认同为目标,加大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非遗创意基地等创建工作力度,以评促建,以建提质,以质升品。担当生态责任,展现青海生态文明新作为。锚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最中国、最生态、最诗意”的人类诗意栖居地为目标,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强生态旅游风景道建设,强化以高铁、高速等交通干线为主脉,梳理青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及城、镇、村、景、路,以线串点、以线带面,促进区域发展。打造生态文旅导向型城乡高质量发展模式。推进康养、度假、避暑、科考、研学、节庆、红色、乡村等生态文旅产品深度开发,推进康养医疗、自驾车营地、微度假等新业态创新。加快出台生态旅游指南、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促进条例,加大文旅产业建设用地弹性供给、生态补偿、文化补偿、访客信用体系等制度改革与完善。实现生态富民,促进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赢。通过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生态就业创业、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强化社区共管共享,确保生态保护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众。

发挥学科优势 服务我省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关丙胜

  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青海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特别是宗教活动场所管理。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学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为我省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提供专业保障。青海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将继续深挖青藏高原各民族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文化资源,彰显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史实,以研究为引领、知识再生产和普及为目的,将青藏高原历史文化强力融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意识教育教学中,讲好青藏高原故事,用专业知识体系为我省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培养从事我省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高层人才担负起学科使命。面对当前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新形势,青海民族大学将责无旁贷担负起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层次专业人才、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高层人才的学科使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拓展学科任务,围绕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学科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和科研优势,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科研团队。未来将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领域,用更加专业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开展社会服务,为我省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

  发挥学科优势创建和提升平台级别,为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持。学校已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平台,成立了实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下一步学科将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的深植,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申报和建立做好基础工作,为青海省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以科技教育支撑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院长 吴昆仑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未来青海农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在研究透、谋划深、推进实上下功夫、见成效。

  目前,获批国家农学类一流本科专业6个,建设实践教学科研基地28个,完成4个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获批教育部科技小院5个,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奖项9项。五年来,毕业涉农专业本科生2248人,研究生544人,近50%毕业生深入基层从事农林牧业工作。深化科技创新。选育的作物新品种覆盖了青海100%的杂交油菜、80%的马铃薯、70%的青稞和90%的蚕豆的种植区域,育成的牧草品种种植面积267万公顷。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使肥料和农药利用率提高10%,减药30%,化肥减施15%以上。藏羊“良种-良法-良料”综合配套生产技术使母羊繁殖率提高50%,新增利润42亿元。构建了完善的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体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的科技示范服务机制,五年来推广技术430余项,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4万余人次。

  今后的工作思路,一是加快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农学+”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分层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加快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生物育种底盘技术攻关方面,在前沿技术领域形成可应用的技术体系;种源自主创新方面,强化本土特色地方种的利用,选育多元化应用新品种;绿色种养加技术方面,研发体系化绿色高质高效种养和产后加工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业节水方面,摸清我省土壤家底,构建“土壤功能活化、水肥资源耦合”的农业技术模式。三是加快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牧业技术示范与推广科学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广泛联合、协同的农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继续强化“产业联盟+创新联盟”“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科技引领绿色发展模式。

坚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两手抓 实现我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青海省经济研究院院长 郑长禄

  我们要深刻认识、奋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两手抓,推进我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立足马克思主义洞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到,研发与转化是实现我省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体两面,是我省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的辩证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是青海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深刻的比较优势理念,要以此为靶,这是我省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的优势观。人才是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应用的中介变量、企业天然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动力,要强化人才与企业对创新要素配置的核心地位,这是我省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的本地性。

  立足现实堵难点辨析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思路。当前,研发投入不足、产出层次不高、转化体制不顺是制约我省科技水平的关键因素。要进一步优化科研结构,动员更广领域经营主体主动开展研究开发。革新科研理念,持续压减管理条框的同时做强科技成果的效率效能考核,推动由“前端严管”向“后端问效”转变。巩固战略定力,聚焦比较优势开展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推动由“应用试验”向“原创尖端”转变。

  牢记嘱托,推进“两手抓”实现“两手硬”。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强化对全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制度设计、统筹布局、资源调配和评估督导。优化科技攻坚导向,保持提升基础创新能力的战略定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锚定“四个面向”,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为靶,集中资源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变革科研管理机制,将绩效理念贯穿始终,把成果评价和考核奖惩环节置于项目验收前端,以评价打破立项门槛、打击科研失信、打通转化堵点。健全创新供应体系,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才,健全政企研常态化对接机制,开展科技专员驻企联研行动,巩固扩大我省科技项目“包干制”试点范围。建强转化服务链条,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围绕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平台、供给平台、中介平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龙健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开放思想一脉相承,把“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作为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

  今年考察青海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青海过险滩、闯难关,以矢志不移的精神谋发展、促改革,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深化改革。新的历史起点,青海更应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青海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提供强劲动力。为此,青海应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要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集体经济治理体系。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和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试点。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要全面建立国家公园制度、标准、机构运行、科技支撑等相关体系。要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探索建设中国(青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培育陆港产业集群,为青海持续扩大开放不断增加新动能。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省社科院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婧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青海考察,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今年考察青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殷嘱托,更是未来方向的明确指引,青海要多点发力,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一是聚焦生态保护。筑牢“中华水塔”。重点保护好全省雪山冰川、江源河流、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森林灌木,因地制宜开展生态补水,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持续开展环境整治行动,确保“中华水塔”丰沛坚固、水质清洁。建好国家公园。积极参与共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全国国家公园标杆。保护重要生态用地。严格保护重要湿地生态空间,开展草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加强森林植被保护与建设,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农牧区群众致富增收。二是加大绿色发展力度,打造富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助力生态保护,赋予绿色发展新动能。三是发挥生态文化的积极作用,加快构建新时代青海特色生态文化体系,弘扬青海特色生态文化,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Baidu
map